佛山陶瓷网手机版首页
佛山瓷砖陶瓷网总站
转型升级首页

【转型升级】南海大城工匠故事-十年如一技术创新 书写家国情怀

zhuanxingshengji】2019-4-22发表: 南海大城工匠故事-十年如一技术创新 书写家国情怀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认真付出过的人总能得到想要的回报,这一点,南海大城工匠们感受最深。比如戴长征,用27年完成自我修炼,并带出一个“可怕的模具团”,让中国品质比肩德国制造。比如邓耀华,专注柔

陶瓷相关 转型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换代升级转型升级品牌升级产业升级,本文关键词:大城工匠材料加工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机器人南海十年情怀研发故事

    南海大城工匠故事-十年如一技术创新 书写家国情怀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认真付出过的人总能得到想要的回报,这一点,南海大城工匠们感受最深。

比如戴长征,用27年完成自我修炼,并带出一个“可怕的模具团”,让中国品质比肩德国制造。比如邓耀华,专注柔性材料加工装备研发15年,终于冲破国外技术封锁。比如刘汝发,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以佛山智能制造先行者的姿态,推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有陈声荣,力排众议坚持用户思维,终让隐居幕后的电表变成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

佛山市科莱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汝发:

“最易使用机器人”背后的家国情怀

刘汝发

出生年月:1957年10月

职务:佛山市科莱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

工匠感言:面对困难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竭尽全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以问题倒逼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刻苦钻研,永不言弃。

从青年到花甲,他为佛山工业控制领域做出了多个首创性的项目。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研发的“手把手示教机器人”已领跑全国,成为佛山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为了让机器人更易使用,他连续两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最终创造了该领域机械臂0.8公斤的世界最轻记录。在佛山市科莱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汝发的人生字典里,镌刻着“永不言弃”四个大字。

难题前置 研发“最易使用机器人”

4月4日下午,在佛山市科莱机器人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名喷涂工人正在手把手地“教”一台橘黄色的机器人对浴缸进行喷涂作业。只需要一次示范,机器人便可自行操作。这个“聪明”的机器人名为“手把手示教机器人”,由科莱自主研发,目前已经获批准授权的发明专利有5项,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

佛山是制造业大市,身处其中,刘汝发对一线喷涂工人的工作环境深感忧虑,他设计的“手把手示教机器人”,正是充分考虑到易操作性,让文化水平较低的喷涂工人无需培训即可使用。这也意味着,刘汝发将机器人设计的困难都放在了前端,把难题都留给了自己。

灵巧的机械臂上下扭转,工人操作起来毫不费力,但唯有刘汝发自己才知道,当中包含多少心血。“最开始悬臂前端有30多公斤,想象一下,工人要拿着操作肯定不行,所以我们决定把它减到3公斤。”刘汝发说。为此,他与团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包括对使用气动支撑、电动助力等思路,并不断研发新的器件和技术,让各个系统操作起来更简便。

刘汝发笑言自己是“技术控”,穷尽一生在领域里钻研,“很多问题醒着想、睡着也想,此路不能就换一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两个多星期后,刘汝发露出了笑脸,利用综合解决方案,团队不仅突破了3公斤的瓶颈,还将重量降至2公斤,最终还创造了该领域机械臂0.8公斤的世界最轻纪录。比国外现行的2公斤标准,其产品在全球更具竞争力。

领跑智能制造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除了简单易学,“手把手示教机器人”更具有喷涂适用性广泛、喷涂效果比人工更佳等优点,工作效率比熟练工人提高1.5倍。这对于正在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佛山而言,堪称智能制造领域的一个突破。

事实上,早在1997年,刘汝发就参与佛山自主研发的第一代“手把手示教机器人”,在刘汝发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挂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观看机器人工作场景的照片。

尽管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第一代“手把手示教机器人”未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与运用,甚至其研发企业佛山机器人有限公司也于2001年注销,但智能制造的种子已经发了芽,并扎根在刘汝发心中。

2014年,57岁的刘汝发再次创业,并于2016年自主研发性能更强、操作更易的“手把手示教机器人”。

“希望以我的所学为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朴实而真挚,这是刘汝发最深厚的家国情怀。

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声荣:

将电表从幕后带到台前

陈声荣

出生年月:1962年8日

职务: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工匠感言:热爱自己的专业,把产品做到极致,追求超越业界的创新。

手机app可实时查看每小时用电情况,欠费停电后通过微信、支付宝充值,快则3秒、慢则10多秒自动恢复送电——自从去年初安装了浩迪智云电表后,万科广场的商户再也不用到处找财务、找电工买卡充电。在全省,还有1万多个智云电表正在改变用户的生活。除了反应迅速,智云电表还能识别电热棒、电动车电池等危险源以保障用电安全。

促成这些变化的就是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陈声荣,19年来,他坚持用户思维,不断创新,让隐居幕后的电表变成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

误打误撞入行 萌生强品牌意识

大学主修声纳专业的陈声荣没有想到,毕业十余年后他会进入电表行业。

“完全是误打误撞入的行。”1984年,陈声荣大学毕业后进入研究所从事潜艇声纳系统研发,整整十年都在为我国新一代潜艇声纳系统的研发而努力。但在项目收官后,他却觉得“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加入一家计算机公司,从事计算机代理销售和网络系统集成工作。

这一次转型,让他成为我国最早一批接触互联网的技术人员,也为他掀起电表行业的技术革命埋下伏笔。

1996年~1998年期间,陈声荣所在的企业作为国际网络和服务器厂家的代理商参与了国家地震局数据中心项目的建设规划工作,虽然客户采纳了他们的技术方案,却在招标阶段把他们排除在投标外。究其原因,是因为作为代理商的企业没有品牌和技术,没有核心竞争力。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拳头产品,必须树立自己企业的品牌。

就在此时,几位朋友在北京收购了一家做智能电表和集中抄表系统研发的企业,陈声荣欣然以技术管理的身份加入,决定以此作为自己打造品牌产品、建立品牌企业的第一步。2000年初,陈声荣开始正式创业,在南海创立广东浩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延续对智能电表的研发。

坚持不断创新 带动智能电表从无到有

在陈声荣的设想里,正如手机可以变成具备通话功能的智能终端一样,电表也可以变得更加智能,从而改变生活。

但在外人看来,这却是“没用的发明”,其原因是电表的购买者是电网公司,他们只关心抄表更精准。意见分歧的结果是,智云电表设计正式启动后,许多同事辞职,其中不乏一些技术骨干。无奈之下,陈声荣干起了总工程师的活。

而比起观念不同,更难的挑战还在于技术的攻关。智云电表系统,包括新型智慧电表、物联网通信网络、云端数据中心、数据加密安全系统、海量电表数据存储和管理系统等内容,许多技术在电表领域应用尚属空白。半路出家的陈声荣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带领团队做了大量的试验和测试,用了4年才完成整套系统的自主研发,成功研制出具有计费、收费控制、负荷监测的智能电表,并实现在15分钟内把成千上万个电表数据上传云端分析、存储并发送给用户的目标。

实现便捷充电之余,智云电表还加载了危险负载识别功能,成为学校、工厂、出租屋安全管理的辅助工具。陈声荣介绍,电动车充电引发的火灾,火苗上升速度快,其温度和释放出的有毒气体危害巨大,如果可以防止违规用电行为的发生,就可减少火灾发生的概率,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正是凭借着独具匠心和超前思维,陈声荣和浩迪成功站在了国际智能电表的潮头,引领行业技术革命。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模具技师戴长征:

扎根一线27年带出“可怕的模具团”

戴长征

出生年月:1973年2月

职务: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模具技师

工匠感言:强学达性,自强不息,潜修通天,铸成匠心。

模具是生产制造常用的工具,模具出了问题,往往会导致一批产品质量不合格。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佛山分公司模具技师戴长征就是一位模具的“守护者”。在模修车间,很多人称他为“师傅”。他从业27年,不仅进行了自我的修炼,而且带出了许多模修人才,为产品质量把关。

要比德国工匠做得更好

戴长征从小就喜欢拆卸家里的各种设备。带着对机械的热爱,他十几岁考上了长春市一汽技工学校,从此和模具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一汽-大众工作后,戴长征先后几次到德国交流学习,深切感受到德国的工匠精神。“德国工匠对自我的要求非常严格,一样的标准,他们做得更加精确。”戴长征说。此后的工作中,“要比德国工匠做得更好”的信念长存于心。

模具是非常精密的装置。2014年,某款车型在生产期间遇到了翼子板成型的问题。这块小小的车身部件,其冲压问题却非常繁琐。“因为要与车轮、车门等多个部位匹配,翼子板的精度要求非常高,稍微差一点,回弹率都会加大,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增加风阻系数。”戴长征说。

为了找到翼子板模具最标准的尺寸,德国的工匠经过了大概6个月努力,但最终也没有达到满意的尺寸。

戴长征带领着模修团队继续调整。0.01毫米的间距,被技师称为“1丝”,相当于一根头发七分之一的粗细。他们用经验确定调试方向,然后一丝一丝地调整,寻找最好的状态。历时4个月,他们找到了那个“黄金尺寸”,翼子板成型问题成功攻克,通过了中德两方专家验收,解决了行业难题。

从业27年,他多次攀登这样的行业高峰。车身锐棱成型困难、铝件垫料屑影响模具等问题,也在戴长征手中一一化解。

带出一个“可怕的模具团”

作为模修班中最资深的“老将”,戴长征在团队中的威望很高。对于徒弟们来说,这位师傅是极其严格的。“师傅对我们的要求很高,达到他的标准并不容易。”正在和他学手艺的一汽-大众模修工张卫星说。做工作要细,对待难题要拼,这是戴长征给每个徒弟传达的信念。

2017年,大众suv-t-roc 项目产能进入爬坡期,正是发展的紧急时刻,模具生产却出现了问题。一些首次与一汽-大众合作的模具公司产品质量不能达到标准,部分冲压产品的废品率一度高达34.8%,提升模具精度,成为保障产能的关键一环。

戴长征带领11人的模修团队,成立了专项小组。他们不断调整压料面的配合精度、凸模的形状精度,确保板料流动合理、均匀。“我们当时像打了鸡血一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攻克,后来越做越顺。由于进度太快,德方的模修工也被带入了我们的节奏。”2018年春节假期,整个团队一天都没有休息,很多来自东北地区的员工也放弃了回老家的计划,专心投入工作。攻坚克难11个月,他们最终把废品率降低到0,每年可以直接节约成本170万元,产品质量有了保障。

这个项目给了模修班很大的触动,工匠精神在具体的工作中得到了传承。多年来,戴长征建立起模修人才培训基地,编写了《冲压工艺》《凸模研修烧焊》《模具维修技术》《模具结构基础教程》等12门培训课程。

他将技艺倾囊相授,带出的模具团队表现也极为突出。2017年,徒弟陈达、时培新被评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2018年,团队9人全部考取工具钳工《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技师)》证书。几乎每年一汽集团内部进行技能“比武”,戴长征带队的模具组都能拔得头筹,排名前列中占据十之六七,令对手见之生畏。

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耀华:

15年淬炼柔性材料智能“剪刀手”

邓耀华

出生年月:1978年9月

职务: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

工匠感言:技术人员要通过专注和创新,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

近年来,皮鞋、服装等许多曾经需要手工冲切的柔性材料领域均实现了自动化作业。而它们使用的关键设备,大部分出自佛山世科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邓耀华之手——从2004年至今,这位技术“大咖”一直专注于柔性材料加工装备的研发,率领同行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为本土企业插上智能化的翅膀。

在实践中寻找通关秘诀

中国是柔性材料生产制造大国,占据全球60%的市场份额。但在过去,柔性材料自动化切割机的市场长期被海外垄断,国内企业只能以每台100万的价格进口。一些无力承担成本的企业,便只能采用传统的人工冲切模式,效率低且材料浪费严重。

看到其中的市场需求,公司在2004年提出自主研发柔性材料数控加工装备,身为技术总监的邓耀华挑起了大梁。

当他们兴冲冲地拿着新研制的设备调试时,意外状况却出现了。“我们想要的布料是圆的,但机器裁出来的却是椭圆。”指令与结果之间的偏差让团队百思不得其解。经过分析,邓耀华认为柔性材料容易变形、位移是导致加工效果不理想的原因。而能否找到变形影响因素,就成为了设备研发成功与否的关键。

当时,邓耀华尝试了软件模拟分析等多种方法,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当团队和客户急得团团转时,他反而冷静了下来:“攻克技术难关急不来,必须要慢下来,在实践中找到答案。”

“慢”下来后,邓耀华用半年时间调研珠三角40多家企业,收集了200多位一线技术工人的经验。随后,他在企业搭建实验间,一边测试一边推导数学模型。沉迷技术攻关的邓耀华不愿浪费任何时间,哪怕搭地铁回家的路上,他也捧着厚厚的文献研读。匆匆用餐后,他又拿起笔推导算法至凌晨一两点,光是记录用的a4纸就用了整整三包。

时间没有辜负这个有心人,经过数月努力,邓耀华总结出影响柔性材料切割加工的13个因素并形成一套补偿算法。这一成果让他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而围绕该算法制作而成的柔性材料数控加工设备,技术水平远超国外同类产品,受到百丽、报喜鸟等企业热捧。

盯准一个领域做到最强

曾有人说,柔性材料加工设备的市场空间有限,发展到一定程度或将出现“僧多粥少”的窘境。但邓耀华却用10余年时间证明,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不断创新的信念,就能制造出源源不断的机遇。

在数控切割机投入使用后,柔性材料的对标成为新难题。“每次加工前工人都要根据激光点将材料调整到指定位置,这个过程要浪费好几分钟。”用户的困扰演变成邓耀华的研发方向。他用一年多时间标注了2000多种皮料瑕疵,并配合搭建算法,形成了国内首台具有自动对点和规避瑕疵功能的大尺寸智能视觉数控切割机。

而当个性化定制成为柔性消费品行业新趋势后,邓耀华又率领团队对原有的振动数控切割技术进行升级,使装备产能提高了4倍。团队研制的9米长双刀头数控振动加工装备成功打入中国民族服装第一品牌——红领集团,替换了原有的法国进口设备,每年可为企业节省材料成本近千万元。

“技术人员要专注和创新,唯有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不断提升。”这是邓耀华从无数个项目中得到的感悟。通过践行这一理念,他在短短15年内拿下37件国家专利、4件国际专利,成为业内公认的技术带头人。

原标题:南海大城工匠系列人物故事

十年如一致力技术创新一片丹心书写家国情怀

来源-佛山日报

统筹-记者吴蓉

文图-记者毛蕾、丘媚、阳桦、吴蓉

编辑-何欣鸿

转型升级zhuanxingshengji相关"南海大城工匠故事-十年如一技术创新 书写家国情怀"就介绍到这里,如果对于转型升级这方面有更多兴趣请多方了解,谢谢对转型升级zhuanxingshengji的支持,对于南海大城工匠故事-十年如一技术创新 书写家国情怀有建议可以及时向我们反馈。

瓷砖相关 转型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换代升级转型升级品牌升级产业升级,本资讯的关键词:大城工匠材料加工转型升级技术创新智能制造机器人南海十年情怀研发故事

(【zhuanxingshengji】更新:2019/4/22 19:11:05)
“顺德虽然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但它的经济发展环境总体来说还是最好的。”近日,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对顺德整体环境和企业家群体、政府服务给予了很高评价。早 >>
莺飞草长,三湘吐绿。日前,湖南省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19年第一次常务理事会在长沙召开。会议以“调结构增效益、促转型提质量”为工作思路,以“提升行业价值,重塑行业生态”和“树绿色环保形象, >>
最新资讯  优势批发  最新供求  
 
返回上一页    回顶部    回首页